何中華 郝書翠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并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第二個結合”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互相成就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不是簡單拼湊和機械堆砌,而是有機契合和內在會通,它充分體現了馬克思所說的辯證運動的實質,也就是使兩者融合成為一個“新范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既是實踐選擇的結果,又是文化選擇的結果。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首先要讓馬克思“說漢語”。這種語言層面的轉換不是簡單的翻譯問題,而是以中國人所特有的言說方式去解讀馬克思主義,其結果必然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式詮釋。馬克思曾說,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取決于它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
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一再證明,只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了的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變成一種有生命的存在。離開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頂多是“在中國”,而不可能變成“中國的”。
“第二個結合”不僅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而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引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變革和現代轉型,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了再造。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遺產的甄別標準,使“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華”得以實現。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又以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內蘊的優秀因子,使其在新的歷史語境中不斷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應用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以及在這種實踐運用所積累的豐富歷史經驗基礎上實現的反芻和升華,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能動建構打開了朝向未來的創新空間。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本位立場,激活了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激發了傳統文化的革故鼎新的生生變易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激活了傳統文化的大同社會愿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重鑄了傳統文化中的世界觀和辯證思維,如此等等。
經過馬克思主義學說及其實踐的洗禮和激蕩,古老而睿智的中華文明所內蘊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中華民族歷經上下五千年艱苦卓絕的生存斗爭而積淀形成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在新的歷史語境中得以重新彰顯。在這一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現代轉型,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刻啟示,從而顯示出它的恒久魅力。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構成中國傳統文化賴以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契機和條件,它使我們有條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二個結合”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歷史內涵和思想基礎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內蘊著對現代文明類型的主體民族性的訴求。不同民族之間的差別,主要表征為文化意義上的差別?!爸袊焙汀爸腥A”都不只是一個地域學概念,而首先是一個歷史—文化學概念。文化是通過歷史的不斷建構和演進而生成的,歷史又反過來賦予一個民族以特有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經過5000多年文明史的濃縮和積淀,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傳統,這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是中國之為中國、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內在根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長期嬗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視野和獨特的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構成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標識,是我們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是我們今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根基。
“兩個結合”是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背景下自覺提出來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創造的。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中華民族”為主體展開的偉大實踐,必然要彰顯中華文明的基本性質,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只有自覺地強化文化的自主性,才能建構起文化意義上的自我主體性。而如果喪失了這種文化意義上的主體性,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暗诙€結合”極大地增強了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及其自覺,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究竟是誰的馬克思主義、又是為誰的馬克思主義這一重大課題,明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主語是中國,凸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和自主性,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具有鮮明確定性的歷史內涵。
從另一方面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又內蘊著對文明現代轉型的客觀要求。一切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性崛起,都是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的。只有創造新的文明形態,國家實力的強大才能轉化為文明意義上的興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明,而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文明類型層面上的升華和自覺,它充分顯示了強烈的現代意識以及解決“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時代問題的使命感。在這個意義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內在地要求構建一種超越西方式現代化的那種以對抗、異化和片面發展為特征的局限性,以“第二個結合”為思想基礎的新型文明形態。作為一種批判并超越物化邏輯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既推動中華民族正確把握時代境遇和歷史進程,又提供一種適應面向未來的新發展觀、新歷史觀、新文明觀,從而指導中華民族勘明、錨定發展方向,并在實踐中實現對西方式現代化的能動超越,以凸顯中華文明的“現代維度”,在“返本開新”的意義上不斷引領和開辟人類文明新境界??傊?,“第二個結合”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思想基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因此而獲得了把握歷史大勢的正確向導,這一創造性實踐作為民族性和世界性兼具的偉大事業,也使得馬克思主義本身得以不斷創新,進而獲得更加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第二個結合”增強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主動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擔當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暗诙€結合”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的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日益在文化心理上走向文化自信,并由此獲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主動。
經過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不懈奮斗,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性跨越,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是我們在文化心理上走向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因此,我們今天需要特別強調中國人的文化主體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它既昭示了一種不同于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使中華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充分葆有自主性,又意味著我們的文化自覺已經實現了從自在到自為、從自發到自覺的轉變。在一定意義上,這構成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條件。
在文化的軸線上把握歷史、現實與未來,在精神的維度中把握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成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兩個結合”的客觀要求。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暗诙€結合”融民族性與時代性于一體,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于一體,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了基本的精神坐標,使中華民族在自覺追求并建設現代文明的歷史創造中,贏得精神主動?!暗诙€結合”所帶來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必將使我們更加大膽地突破舊有的思想限囿,以積極姿態能動地應對這個日益不確定的世界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宏偉目標。
?。ㄗ髡邌挝唬荷綎|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摘自《光明日報》2023年6月28日,第11版,羅浩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