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志耿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創造性地提出:“新時期、新時代還是有一個大后方的概念的?!边@是因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要建設好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大前方”,也要建設好西北、西南、成渝這樣的“大后方”。如果我們的主要家當都擺在沿海一帶,生產力的均衡布局就會受到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韌性安全就會受到挑戰。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科學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中國特色”。必須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為建設好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一個強大的戰略大后方。
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需要戰略大后方提供強大的資源供給和保障。西部是我國煤炭、天然氣、有色金屬、稀有金屬、釩鈦稀土、磷肥鉀肥的主要蘊藏地,更是石油、煤炭戰略后備資源之所在。西部地區的國土面積約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71%,原煤產量占59.4%,天然氣產量占79.6%,發電量占37.9%,谷物產量占24.0%,棉花產量占90.1%,油料產量占31.2%。大有大的優勢,大也有大的難處。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需要處理好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發揮西部地區作為戰略大后方的獨特優勢,打造好初級產品供應基地,做好糧油、能源、資源等重要物資的供應保障。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需要戰略大后方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重點難點在于西部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其中西部地區脫貧人口5086萬,占比51.38%;脫貧縣568個,占比68.27%。2021年公布的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中,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區。脫貧攻堅完成以后,我們的使命就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使農民群眾過上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生活。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從守好國家戰略大后方的高度,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
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需要戰略大后方發揮文化底蘊深厚優勢綻放多彩人文之韻。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聚的地區,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西部地區就有44個。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歷的新年,都是熱鬧非凡的節日,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著多彩的文化基因。西部地區文旅資源豐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遺產、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果樹大瀑布景觀等使人們流連忘返,莊重磅礴的貴州侗族大歌、熱情奔放的陜北腰鼓、粗獷豪放的秦腔、神奇精彩的川劇變臉等吸引著全國游客的目光。因此,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需要發揮戰略大后方多民族人口交織和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不斷增進團結和諧,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戰略大后方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長江與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保護好長江黃河,事關中華民族的生存和長遠發展。西部地區地處長江與黃河上游,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是西部地區著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責任義務。為此,需要廣袤的戰略大后方持續用力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抓好田長制、林長制、河湖長制各項重點工作,以敬畏自然的態度守護好山林草原、以釀出美酒的標準守護好清江碧水。
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需要戰略大后方拓展新時代國家發展的戰略回旋空間。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近幾百年的實踐來看,后發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并非一帆風順,除了內部原因外,外部干擾也是造成這些國家現代化進程遲緩的重要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中國70%的工業分布于東北和沿海地區。1964年起我們在中西部地區開展“三線建設”,目的就是在廣大西南地區建立相對于全國獨立的、“小而全”的工業體系。今天這個戰略大后方的概念和意義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再造一個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拓展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回旋空間的任務依然沒有變。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目標,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確保糧食、能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仍然需要一個強大的戰略大后方做支撐,新時代廣大西部地區也能擔當這一重要職能。要瞄準打造全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和“第五極”,把廣大西部地區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縱深和回旋空間、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中心、重大產業鏈供應鏈備份基地、重要能源資源供應保障腹地。
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縱深和回旋空間。在今天“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上,戰略大后方建設需要從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方面進一步總攬全局、謀篇布局。要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發揮各地資源稟賦、生態人文、特色產業等比較優勢,加快培育新興增長點。要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加快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支持重慶、四川、陜西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鼓勵甘肅、陜西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通道、節點作用,引導貴州、青海深化國內外生態合作,提升云南與瀾滄江-湄公河區域開放合作水平。
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中心。西部地區要自覺擔當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四川、陜西、甘肅等省份應發揮院所高校眾多、科教人才資源富集優勢,打造科技力量建設重要支撐地。要以創新能力建設為核心,加強創新開放合作,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完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布局,支持西部地區在特色優勢領域優先布局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和大科學裝置。要加快在西部具備條件的地區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等創新載體。進一步深化東西部科技創新合作,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
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產業鏈供應鏈備份基地。西部地區要擔當維護國家經濟和產業安全的時代使命,發揮工業體系完備、產業門類齊全和市場腹地廣闊優勢,形成先進制造完整產業鏈重要集聚地。要推動具備條件的產業集群化發展,在培育新動能和傳統動能改造升級上邁出更大步伐,促進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廣泛應用并與之深度融合,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推動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能+”產業,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
建強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能源資源供應保障腹地。西部地區要擔當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產品供給的時代使命,發揮糧油大省、生豬、畜牧、能源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建強重要物資供應保障地。要加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開展長江、黃河上游梯級電站大型儲能項目研究,培育一批清潔能源基地。加快水利、風力、光伏、氫氣、天然氣發電就地消納。繼續加大西電東送等跨省區重點輸電通道建設,提升清潔電力輸送能力。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現代化生態牧場、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支持發展生態集約高效、用地規范的設施農業,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關中糧倉”和高原牧場。
(作者系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